游客

豆瓣评分6.6,被喷“德不配位”的《阿诺拉》,拿到奥斯卡最佳是影史污点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3-06   浏览次数:326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洛杉矶当地时间3月2日晚,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结果出炉。由肖恩·贝克执导,麦琪·麦迪森、马克·埃德尔斯坦、尤拉·鲍里索夫主演的《阿诺拉》收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女主角(麦琪·麦迪森)五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至此,作为一部同时登顶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国独立电影,《阿诺拉》统一了大西洋两岸偏艺术的欧洲三大和偏主流的美国学院的审美,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成功,这也反映了奥斯卡评奖口味越来越“欧洲化”、越来越青睐独立电影的倾向。

不过获奖之后,《阿诺拉》在中文网络上却遭到了广泛质疑。其实早先在奥斯卡颁奖之前,本片在中国的风评就说不上很好,豆瓣评分仅为6.8;在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众多吐槽《阿诺拉》、认为其“德不配位”的观点又掀起了一波讨论度,影片豆瓣评分也进一步降低至目前的6.6。

再然后,这部电影的获奖,在网络舆论中也俨然成为了“奥斯卡要完”“美国电影衰落”的信号。

不过,近两天围绕着《阿诺拉》的种种争论,有时和电影本身未必相关,跟风批评、或单纯出于“逆反”而对此类批评进行反驳的网友,甚至也未必都看过这部电影。

如果要就“《阿诺拉》登顶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件事做出评价,首先要知道两个事实。首先,本片在北美颁奖季大放光彩之前,就有金棕榈的光环加身,且根据奥斯卡颁奖前的博彩赔率可以证明,《阿诺拉》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黑马逆袭,而本就是本届奥斯卡的大热门。

其次,《阿诺拉》在西方的媒体和影迷中评价其实很高:烂番茄新鲜度为93%,MTC均分高达91,IMDB评分稍低为7.7,但在目前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影迷评分网站、号称“外网豆瓣”的Letterboxd上,影片的评分为4.0/5,相当出色——所以这算是一部“东西方风评分化”的电影。

那么问题来了,《阿诺拉》到底是否像中国网友所说,是一部狗血浅白、拉低奥斯卡档次的博噱头电影?如果不是,它又是否像西方影迷、媒体和学院的评价一样,真能配得上戛纳金棕榈加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至高荣誉?

其实纵观对《阿诺拉》的网络讨论,影片最大的争议点还是在故事上:这样一部以脱衣舞女为主角,讲述“和富二代客人闪婚又离婚,婆婆给我钱让我离开他”故事的另类灰姑娘电影,多少显得有些狗血,让人联想到许多“异曲同工”的无脑网文和短剧。

相比之下,人们对过往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印象是稳重而“体面”的:它们可能有的情节走向会保守一些,但在“故事”制造的情感效果层面,却要么荡气回肠,要么端庄隽永,却很难想到有哪部和《阿诺拉》一样,与土味超短剧共享相似的故事模式,整体气质也咋呼呼、乱糟糟,性爱裸露场面和脏话还多得离谱。总而言之,《阿诺拉》是一部“不体面”的电影。

不过这种认识之所以产生,不能怪《阿诺拉》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因为观众一方面对《阿诺拉》作为独立电影的定位,以及导演肖恩·贝克的创作风格不了解。

其实,无论是故事的狗血还是角色的浅薄,《阿诺拉》都是刻意为之,和无脑短剧并非一路;而隐藏在声色犬马表面背后,影片对传统灰姑娘叙事的解构,对底层人物的当代化解剖,以及对美国社会图景的黑色幽默式侧写,才是它获得戛纳和奥斯卡评委褒奖的原因。

《阿诺拉》的故事很简单:阿诺拉是纽约布鲁克林的舞女,俄罗斯寡头的纨绔公子伊万偶然间成为了她的客人,疯狂之中向她求婚。阿诺拉面对金龟婿欣喜过望,嫁给了伊万。

但当伊万的父母得知这出闹剧后立刻赶到美国,强行逼迫两人离婚——最终没出息没担当的富二代伊万回到俄罗斯,灰姑娘梦破灭的阿诺拉,在目睹了全过程的保镖伊戈尔那里得到了安慰。

导演肖恩·贝克是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重要人物,他此前执导的七部长片中,《四字词语》的主角是一群喝高的叛逆男青年;《外卖》《百老汇王子》分别描绘了中国和非洲移民的日常生活;《佛罗里达乐园》聚焦繁华迪士尼乐园旁的贫穷底层居民;而《橘色》《待绽蔷薇》《红色火箭》则分别讲述了酷儿性工作者的街头生活,色情女星和老太太的友谊,以及色情男星的中年危机。

一对照就不难发现,《阿诺拉》虽然和主流好莱坞电影相比“鄙俗”,但在贝克的电影序列中,谈不上有多么离经叛道:要说故事简单、人物粗鄙、对白吵闹,几乎所有贝克电影都是;要说性爱场面露骨,《待绽蔷薇》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说情节设定离谱、转折突兀,讲AV男优回乡吸前妻血+贩毒+拐卖洛丽塔的《红色火箭》更辣眼睛……

贝克电影有非常典型的几大特征:近乎白描、不加修饰的视听语言,不太聪明的小人物,粗鄙而写实化的人物拌嘴争吵,浮华环境和底层生活的反差,最终归结到一个主题——美国梦的虚幻甚至彻底破灭上。

《阿诺拉》也是如此。并且相对于贝克过往的作品,影片的表现形式更加“短视频化”——这也是影片被部分观众诟病为浮夸浅薄乃至“出位戏精”的主因。

没错,无论是钢管舞和性爱的香艳,还是露天派对、“大撒币”和赌城旅行的纸醉金迷,无论是婚姻被父母干预后上演的绑架和逃脱大戏,还是“富豪公婆对峙穷媳妇”的抓马和尴尬,强势富人方单线条解决问题的滑稽和愚钝,整部电影主打一个“熵值上升”,鸡飞狗跳,这给观众带来的刺激,是类似于短视频平台流行的土味短剧的。

但《阿诺拉》与它们不同的地方,在于影片狂乱嘈杂、初看粗糙不加雕琢的精神状态和叙事节奏背后,藏着创作者对这幅“人间喜剧”图景的透彻冷眼。

阿诺拉和伊万的青春幻想越是幼稚,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内核就越是虚无;他们短暂的夫妻生活越是没羞没臊,这段关系的本质就越是脆弱;灰姑娘的幻想越是绚丽多彩,跌回现实的痛感就越是真切。

当一切完结之后,被留在阿诺拉生命当中的幻灭感,解构的是1990年代《风月俏佳人》树立的爱情童话叙事,解构的是阶层跃升的资本主义之梦,留下的是属于当代青年的脆弱和孤寂。

虽然这些剧情和主题在现实社会案例中早就不新鲜,几乎可以说是“早已注定”的剧本,但无论对惯于造梦的好莱坞爱情电影,还是让当代网友沉迷其中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玛丽苏短剧,无疑都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就是《阿诺拉》不同于狗血短剧的自反基因。

如果说《阿诺拉》只是体现了短视频时代、消费主义浪潮中社会疯狂荒诞的一面,解构了美国梦和灰姑娘叙事,那还不足以在欧美青年观众中获得如此高的人气——新晋影后麦琪·麦迪森绝对居功至伟。

片中阿诺拉的美丽、狂野,乃至身上那股既浅薄愚蠢,又敢爱敢恨,保有率真性格的复杂性,在所有肖恩·贝克电影的主角中表现力也属之最,更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明星魅力被引入贝克的电影,同样造就了《阿诺拉》的成功。

不过,以上的夸赞,也并不保证《阿诺拉》是一部配得上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杰作。

首先无论怎么说,类似阶级悲剧在古往今来的作品中并不少见,情节走向实在是有些过于老套、易于预料了。

比起同为性工作者题材、故事同样越往后越混乱的《橘色》,《阿诺拉》内在的戏剧动力不足,尤其是从被伊万父母派来的亚美尼亚三人组阻挠开始,进入了一味追求混乱、荒唐感的漫长段落,剧本节奏把握不佳的问题显而易见,越往后越变成“风尘女与富家子”这一先设故事模板的机械展开,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感有所消减,这显然是令部分观众感到冗长甚至不适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针对《阿诺拉》过度依赖色情吸引眼球的评论,也并非全无道理。尽管出于影片的角色设定,合理程度的性呈现有一定必要,但过于频繁露骨的女性肉体事实上成为了本片传播噱头的巨大部分,“以批判式展现为名行剥削之实”的嫌疑无法避免。

甚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影片结尾保镖伊戈尔作为暖男获得阿诺拉“感激”的设计,虽然在全片虚假悬浮的冰冷空气中吹进了一股甜美浪漫的暖意,但显然有些男性幻想过度的成分,使影片再次落入了“救风尘”的窠臼,拉低了整体的立意。

不过,《阿诺拉》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本身有多差劲,而在于它作为肖恩·贝克作品中并不特别突出、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一部,却包揽金棕榈加奥斯卡最佳影片,这显然是一种过度褒奖,被认为“德不配位”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奥斯卡也有奥斯卡的道理。如果按照十几年前的奥斯卡评奖标准,北美票房仅1500万美元、影迷和路人评价分化、大尺度、题材也有争议的《阿诺拉》,是不可能压过《沙丘2》这种充分代表美国电影工业水平且口碑极佳的商业巨片,摘得奥斯卡最高荣誉的。

而近年来由于评委规模扩充且多元化、美国影迷文化快速发展等原因,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类北美电影奖项,品位已经越发向欧洲趋同,越来越偏向褒奖艺术属性更强、并非普通观众都能欣赏的独立电影(今年的二号种子《粗野派》也是如此)。在新的标准下,《阿诺拉》获奖不仅是契合时代风向,也是学院对贝克过往电影成就的一种追认和补偿。

归根结底,观众们还是不用太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当回事。

《阿诺拉》得了这个奖,获得了远超贝克以往作品的关注度,并不代表它是过去一年最好的电影,甚至都不能证明它是贝克本人最好的电影;而就算《阿诺拉》没得这个奖,贝克电影对当代美国精神的有力刻画,也不会被电影史抹煞。


THE END
808
发表评论0
验证码
选择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公告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

视频 资讯明星
搜索历史
删除
暂无搜索记录
热门搜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空列表暂无播放记录
清空记录
登录账号